毛泽东亲自为他起草挽联
铭记英雄王尔琢:英勇革命之路与未尽的亲情
在湖南省石门县官桥村,流传着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王尔琢,一位坚定的员,他为国家的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这一切,与他深爱的妻子郑凤翠和未曾谋面的女儿,构成了一段悲壮的传奇。
1923年,王尔琢与郑凤翠喜结连理。新婚不久,王尔琢得知广州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毅然告别妻子,前去报考。这一走,不仅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让这对恩爱夫妻的命运发生了巨变。在黄埔军校,王尔琢不仅成为了第一期毕业生,更在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引领下,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北伐战争中,王尔琢战功显赫。随着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爆发,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王尔琢被迫离开武汉,与妻子和女儿失散。郑凤翠带着女儿在武汉等待了十多天,未能等到丈夫归来,只得留下遗憾返乡。未曾见过父亲的女儿,一生都无法弥补这一遗憾。
王尔琢并未停止他的革命之路。他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随后走上了井冈山。他历任参谋长,成为工农红军最年轻的军参谋长。不幸的是,1928年8月2 结硕果仅存的一刻。在追悼会上,毛泽东亲自起草了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这挽联中蕴含的悲痛与敬仰,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这位英勇烈士的哀思与敬意。
王尔琢的牺牲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悲痛。郑凤翠独自抚养女儿,然而女儿在二十岁时因病离世,终生未见父亲一面。但这位英雄的事迹永载史册,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精神与信仰永存于人们心中。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和民族的解放,有人必须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如今,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王尔琢的故事依然感人肺腑。他的英勇事迹和未了的亲情,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让我们铭记这位英雄,铭记他的信仰与牺牲,让他的精神永远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