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为哪般 细说孟尝君入秦的那些事儿
“鸡鸣狗盗”的背后:孟尝君入秦之旅介绍
(成语典故系列之二)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战火连天。秦国崛起,不断扩张,引发诸侯国的警觉。为了抵御强敌,豪门权贵纷纷招贤纳士,扩充势力。孟尝君田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人称“孟尝君养食客三千”,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有才,皆收入门下。在这样的背景下,“鸡鸣狗盗”的故事应运而生。

一、孟尝君其人
田文,妫姓田氏,名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宗族子弟,被誉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出身于豪门贵族,然而命运多舛。由于生于五月,被认为不吉利,差点被遗弃。他的母亲偷偷将他养大,并引荐给他父亲田婴。田文机智豪爽,逐渐赢得人心,最终继承了父亲田婴的爵位,成为薛公。
二、孟尝君入秦之旅
孟尝君的贤名远播,诸侯王纷纷邀请他出山。秦昭襄王尤为狂热,多次派使臣聘请。尽管孟尝君曾犹豫,但最终被秦昭襄王的诚意打动,决定赴秦。这一决定引发了他门客之间的争议。面对秦昭襄王的盛情邀请和丰厚承诺,孟尝君不顾反对,毅然率领千名门客奔赴咸阳。
三、孟尝君入秦背后的故事
孟尝君的决断并非单纯出于对秦昭襄王的感激。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个人野心。他与秦国高级门客苏代的交流,显示出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鸡鸣狗盗”的故事也在这次入秦之旅中上演。门客中的鸡鸣之士和狗盗之人均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在关键时刻帮助孟尝君脱离困境,展现出孟尝君与门客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依赖。这次入秦之旅不仅考验了孟尝君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示了他的领导力和人格魅力。
孟尝君田文的入秦之旅,不仅是一段历史传奇,也是“鸡鸣狗盗”成语背后的故事源头。这个故事揭示了人才的重要性以及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紧密关系。孟尝君的智慧和勇气、门客的忠诚和能力共同铸就了这段历史佳话。当孟尝君一行人抵达秦国,秦昭襄王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热烈庆祝他们的到来。酒酣之际,昭襄王宣布聘请田文为秦国国相,并重金为他修建府邸。孟尝君激动不已,将自己珍藏多年、举世无双的白狐裘大衣献给昭襄王。昭襄王欣然接受,并郑重地将其交给内侍,锁入大内宝库。
正如俗话所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孟尝君在秦国国相的位子上并未坐稳,就遭到了老臣的嫉妒。他们在昭襄王面前诋毁孟尝君,说他心系齐国,不利大秦。昭襄王开始心生疑虑,一怒之下将孟尝君及其门客软禁起来,准备择机处死。
孟尝君此刻悔之晚矣,为了保命,众人纷纷出谋划策。一位门客建议通过燕姬求情于昭襄王。于是,孟尝君挑选了几位俊秀斯文的门客去见燕姬。他们费尽心机,终于见到燕姬,并提出请求。燕姬答应帮忙,但条件是必须得到一件与昭襄王一样的白狐裘大衣。孟尝君面临困境,这件大衣举世无双,已献给昭襄王,他该如何是好?
正当一行人垂头丧气时,一位无名门客提出他可以潜入宝库,盗出白狐裘大衣。大家依计而行,成功取得大衣后,孟尝君立即献给燕姬。燕姬得到梦寐以求的大衣后,爱不释手。随即穿着它去见昭襄王,留下孟尝君一人忐忿不安。
第二天早上,喜讯传来,昭襄王撤走了侍卫,孟尝君恢复了自由。但他们担心昭襄王会发现白狐裘大衣被盗,于是赶紧改扮身份,伪造通关文牒,逃离秦国。他们刚刚离开不久,昭襄王就醒悟过来,调兵遣将追捕他们。
一行人马不停蹄地赶往函谷关。大秦法律规定关门夜锁,只有黎明鸡叫时方可开启。他们面临前有雄关阻隔、后有秦兵追捕的危机。孟尝君焦急万分,在函谷关前团团转。此时的他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在这个故事中,一位低调的门客模仿公鸡的叫声,其精湛的技艺令人惊叹。他的叫声与真实的鸡鸣声毫无二致,使得函谷关附近的公鸡纷纷响应,引发了一场啼鸣的浪潮。沉睡中的戍卒们被唤醒,误以为天亮,匆匆起床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这时,孟尝君一行人趁乱假冒通关文牒,顺利逃出函谷关,成功摆脱了秦国的追兵。如果没有这位门客的巧妙策略,恐怕孟尝君早已陷入险境。幸运的是,那个时代的闹钟和手机尚未问世,拯救了孟尝君一行人。
午后时分,秦国的追兵赶至函谷关口。当他们得知孟尝君已经逃离秦国后,尽管心急如焚,却已追之不及。他们只能无奈空手回朝复命。
这个故事可谓一波三折,“鸡鸣狗盗”的典故引人入胜,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正如俗话所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在关键时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和不入流的小技能,往往能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这提醒我们,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人,都应该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不要轻视底层的小人物,把合适的事情交给合适的人去做,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精彩创作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