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六卿,为什么最后分晋的是最弱的韩、魏、
春秋末年,随着周室的衰弱和诸侯间的激烈争霸,异姓六卿在晋国崭露头角,他们共掌国家大权,其中中行氏以其强大的势力位居前列。
大约在公元前509年,执政魏舒不幸离世,范鞅顺势成为新的执政。范鞅是个才干过人的政治家,但他却有一个难以忽视的缺点,那就是无尽的贪婪。他利用职务之便,将国家资源大量导向范氏家族,使得范家成为晋国的豪门巨族。
公元前506年,晋国遭遇困境向其他国家求救,范鞅随即组织会盟准备伐楚。由于中行寅向蔡侯索贿,而范鞅又庇护中行寅,导致晋国的信誉严重受损。
到了公元前497年,赵氏内部发生冲突,范氏和中行氏联手进攻赵氏。赵鞅抵挡不住,只能退守晋阳。智氏及其他家族看到机会,一起讨伐范氏和中行氏,迫使他们逃往朝歌。次年,赵鞅领兵围攻朝歌,范氏和中行氏向外求援,齐国则邀请晋国开战。
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联合齐国再次进攻赵氏。但赵鞅聪明地宣布论功行赏政策,赢得了各阶层民众的支持,成功抵御了敌人。到了公元前490年春天,赵鞅发起攻击,中行寅和士吉射无处可去,只能逃往齐国。范氏和中行氏的势力就此覆灭,晋国的其他四大家族开始瓜分他们的土地。这场持续了近八年的内战,在赵鞅的领导下终于平息。
早在公元前512年,军事家孙武在为吴王预测各国局势时,就明确指出了晋国六卿的未来命运。他预言由于赋税过重、对百姓压榨过度,范氏和中行氏会最先灭亡。智氏虽然对百姓的压榨稍轻,但因过于奢华且频繁战事,也会在范氏和中行氏之后走向衰败。而赵氏因税赋不重、政策宽大民心可得而必然日渐兴旺。
最终的历史走向验证了孙武的预测。这也充分证明了那句老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统治者的政策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