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国力比蜀国强多了,为什么不北伐?
在疲惫的益州,诸葛亮的北伐行动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他拥有“天下奇才”级别的军事才智,打得对手躲在营寨里,高挂免战牌,不敢动弹。甚至魏国士兵都嘲笑司马懿,说他害怕蜀兵就像见了老虎。
尽管时运不济,诸葛亮在五丈原离世,但他的精神被后人铭记至今。与此我们也不禁好奇,同为三国鼎立之一的吴国,为何没有像蜀汉那样展开轰轰烈烈的北伐行动?
吴国占据江东、荆州,拥有军队二十万之众,孙权在位威望极高,大将军更是天下知名。首要原因是陆逊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防守荆州。东吴只占据荆州的三分之二,而荆州的守将司马懿则是曹魏的得力大将。《演义》中的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战六次,现实中却只有两次。由于荆州没有蜀汉的地形优势,陆逊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防司马懿偷袭,因此他没有诸葛亮在汉中那样的从容。
吴国内政的不稳定也是一大原因。孙权称帝后有些骄傲自满,对政务懈怠。他正在进行江东本土化的改革,对江东大家族代表陆氏越发不满,导致陆逊想要出征却不被允许。
除了这些内外部因素,陆逊在制度上也没有优势。诸葛亮出兵的优势在于他的集权和内部派系的统一。诸葛亮的蜀汉政权中虽然有矛盾,但诸葛亮的威望足以压制这些矛盾。而陆逊在东吴则面临派系斗争的问题,他的权力也受到了限制。尽管他被孙权任命为镇守荆州的实权人物,但他仍然受到孙权的制约。东吴的地形也不利于大规模进攻行动。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清晰明确,而东吴若想进一步扩张则面临诸多困难。
陆逊的能力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但受限于内外因素以及运气不佳而未能大展宏图。尽管如此,他在东吴的防守工作中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时机和条件成熟,或许陆逊也能像诸葛亮一样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行动。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变数,我们只能通过演绎来想象那些可能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