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
菩提达摩,被誉为禅宗的始祖,原名为菩提多罗,后改名为菩提达摩。据史书记载,他来自南印度,属于刹帝利种姓,精通大乘佛法。
北魏时期,菩提达摩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所传禅法在当时褒贬不一。尽管对他的评价存在分歧,但无人否认他在禅法领域的卓越贡献。约在魏末,他逝世于洛滨。在民间,他被誉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他的著作丰富,包括《少室六门》等,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等作品,大多为后人所托。
这位禅宗始祖的生平事迹颇为传奇。据说,他在南天竺国时,曾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后出家并倾心大乘佛法。他师从般若多罗大师,并在游历各国时,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他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精湛造诣,使他成为印度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
菩提达摩的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宣扬二入四行禅法,并致力于统一当时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兴。他还派弟子前往各国弘扬佛法,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菩提达摩在中国的影响深远。他来到中国后,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并在此传授《楞伽经》。他所传的禅法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禅宗成为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
空相寺作为佛教初祖菩提达摩大师的弘汉葬身之处,是佛门圣地。据史籍记载,达摩大师在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多年后圆寂,众僧徒依佛礼将他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的纪念。后来,东魏使臣遇达摩大师西归,挖开其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菩提达摩是一位杰出的佛教禅宗祖师,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传奇故事和深远影响使他成为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和敬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