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比特币挖矿
一、打击动因
比特币挖矿是一项高耗能产业,单个矿场每年的耗电量甚至可能超过某些地区的总用电量。面对这一严峻的能源消耗与环保压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21年明确表示,发电量不应浪费在虚拟代码上,并将其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相对立。比特币价格的剧烈波动(如在2024年单日暴跌30%),以及其去中心化特性易滋生洗钱、非法跨境资金流动等风险,使得监管机构认为比特币可能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冲击。与此中国选择发展数字人民币作为替代方案,到2025年,数字人民币跨境交易规模已突破万亿,成为国际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监管措施的演变
自2013年起,中国对比特币的监管措施日益严格。当年,央行等五部委将比特币定义为“特定虚拟商品”,并切断金融机构参与通道,引发全球比特币价格暴跌35%。随后在2017年,中国发布“9·4禁令”,叫停ICO并关停境内交易所,清除98%的国内交易渠道,导致全球比特币算力占比从75%骤降。到了2021年,国务院金融委首次明确打击比特币挖矿活动,四川、内蒙古等地的矿场被改造为大数据中心,中国算力占比从65%归零。而到了2023年,中央纪委将挖矿整治纳入反腐败范畴,查处江西、浙江等地公职人员利用公共资源挖矿的案件。
三、国际协同与成果
在国际层面,中国的监管措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一些境外地区也开始加强对挖矿活动的监管,如驻安哥拉大使馆在2025年发布禁令,要求公民不得参与当地挖矿活动,违者将面临中安双重司法追责。中国的能源结构也因挖矿活动的转型而得到优化。原本水电富集的四川矿场转型为绿色数据中心,而火电主导的内蒙古地区的能耗强度也下降了12%。
至2025年3月,中国通过“政策铁拳+技术替代”的组合拳,成功实现了比特币产业链的境内清零。与此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智能合约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突破。这一系列成果展示了中国在打击比特币挖矿活动、维护金融主权和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方面的决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