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脚后跟疼怎么办
跑步爱好者常常会遇到一个难题:脚后跟上方疼痛。特别是在上下楼梯或者晨起脚落地的瞬间,疼痛感觉尤为明显。这种症状可能会让人忽视,以为是跑步时的正常不适。如果每次跑步后都出现这种疼痛,那就可能是跟腱在发出预警,表明它可能出现了问题。

跟腱位于脚后跟的上方,是连接脚后跟骨头与小腿后方肌肉的重要结构,长约15公分,是人体最长、最强大的肌腱之一。它不仅承担着传递和支撑身体力量的负荷,还在跑步、行走时配合前脚趾的良好发力起着关键作用。
跟腱炎是跑步爱好者常见的一种运动损伤疾病。当跟腱在靠近肌肉部分因反复拉伸、摩擦而退变损伤时,就会出现疼痛、红肿、脚踝活动受限等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小腿后下方靠近脚后跟处的僵硬、酸痛,特别是在早晨较为明显。跟腱位置可能出现红肿、压痛,跑步、垫脚尖、跳跃等活动会诱发或加重疼痛,而休息后疼痛会有所缓解。
跟腱炎的发生主要见于两类人群:爱运动的青壮年和中老年人。青壮年多发生在跟腱的中下位置,而中老年人则多发生在脚后跟与跟腱结合处。其根本原因除了过度使用跟腱外,还与足踝结构有关。当脚底变得较平整时,跟腱可能会偏移,导致在行走、跑步时的受力不正常,从而引发劳损或弹性降低。
对于这类疼痛,首先需要明确诊断。除了根据经验判断外,最好进行超声检查,以确认跟腱是否出现问题。治疗方法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在急性期,如果疼痛明显,建议减少走动甚至制动休息,同时进行局部冰敷。如果必须行走,可以选择鞋跟较高的鞋子来减少跟腱的张力。过了急性期后,可以采用手法治疗和冲击波治疗等方法。
跑步爱好者遇到跟腱疼痛的问题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并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注射治疗:古法今用,新法更妙
传统的镇痛液局部注射,虽然对肿胀、疼痛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需谨慎。毕竟,药物的副作用不可忽视,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而如今,一项更为先进且有效的治疗方法正受到广泛关注——注射富血小板血浆因子。这项技术通过抽取自身一定量的血液进行离心处理,提取高浓度的血小板血浆,在超声引导下精准注射于跟腱周围。它不仅能够有效修复退变的跟腱,控制局部炎症,还能显著缓解疼痛。
对于任何疼痛的出现,预防总是胜于治疗。对于跟腱炎问题,以下几点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1. 运动锻炼需循序渐进。热爱跑步的朋友们,切记不要过于频繁跑步,避免下肢局部负荷过重。运动前后,务必对小腿肌肉和跟腱进行拉伸放松。运动之余,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2. 穿上合脚的鞋子。合适的运动鞋能对脚踝提供充分的缓冲,并具备坚固的足弓支持,从而大大降低跟腱压力。
3. 加强小腿肌肉锻炼。推荐进行小腿肌肉的离心收缩锻炼,每日两次,每次练习10组,有助于增强小腿肌肉,预防跟腱炎。
本文历时数小时完成,旨在为缺乏医学知识和健康保健观念的人群提供有用的信息。头条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欢迎各位共同探讨、分享观点。如果觉得本文有用,请点赞、转发,帮助更多的人。
参考资料:
1. 李涛、张焕玲的《田径运动员跟腱腱围炎的康复治疗》一文。
2. 《软组织疼痛治疗与康复》书中关于跟腱炎及跟腱周围炎的内容。
注:未经作者授权,请勿转载。
让我们更加关注健康,学会预防,远离疼痛。注射治疗虽有效,但预防才是关键。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本文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为自身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