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骈文(什么是骈文的奇偶)
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独特体裁,以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对独立的特点,展现出清新爽利、富有节奏感的艺术风格。这一文学形式不仅是文学创作的表达手段,更是汉字书法艺术的生动展现。

骈文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时代特征和社会审美情趣。从楚之骚,到汉之赋,再到六朝之骈语,骈文逐渐渗透并影响了其他文学体裁,如诗、词等。在汉代,赋的兴盛与汉朝的繁荣同步,铺排直陈的汉赋展现了大汉帝国的雄心。随着汉代宫廷礼制的规范化,骈俪化的文字趋势逐渐显现,对赋的骈俪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朝时代,骈文不仅自身发展,更对诗产生了跨文类的渗透影响。这一时期的诗坛追逐新潮,骈语与诗融合形成了通篇对偶的骈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便是典型的例子,这首诗通篇对偶,展现了骈文对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
唐诗繁荣后,诗体的发展创新催生了词的诞生与繁荣。词在句式上兼容了多种诗体句,并吸收了骈文和散文的长联句式。对偶虽然在词中并非必需,但在创作实践中往往被灵活运用。早期的词作中,用对偶构型成为常态,如白居易的《忆江南》等作品,反映了骈文句式对词的形成过程中的渗透。
到了元代,戏曲的兴盛使得骈文的影响进一步扩展。流行于市井酒肆歌楼的戏曲唱词也大量吸收了骈文的句法,多用骈辞俪句。特别是在文戏中,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骈俪文辞的运用更是丰富多彩。
骈文的跨文类渗透是推动文体演进不可忽视的因素。从楚骚、汉赋到六朝骈语、唐诗、宋词、元曲,骈文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更在汉字书法、诗歌、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古老的中华文化的深邃海洋中,骈文,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以其精美的辞藻和富有韵律的形式,为众多文学作品增添了浓厚的色彩。从《张君瑞闹道场杂剧》到《牡丹亭》,再到明清的小说,骈文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张君瑞闹道场杂剧》中,骈句的运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戏曲的韵味与意境。曲中的《油葫芦》巧妙地运用了四组骈句,犹如四幅精美的画卷,将读者带入一个宽广的天地,仿佛身临其境。在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中,骈句的运用更是如诗如画,情感深沉而真挚。这些骈句不仅是对仗工整,更是情感与意境的完美结合。
而在明清的戏剧中,骈句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唱词,将口语与书面语结合得恰到好处,既有口语的朴素流畅,又有骈文的优雅华丽。这种风格使戏曲更加优美动人,充满了诗情画意。这种用法也对提升戏曲唱词的艺术之美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骈文在戏曲中的运用不同,小说受其影响则表现在结构和描写上。明清小说的序跋常常采用骈文,每一回的回目也常常使用八字句的骈句来概括情节线索,便于读者了解内容。这种结构形式不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也使得小说更具雅致的韵味。
在传统的文化体制中,戏曲和小说原本被视为市井百姓的消遣娱乐文体。当文人参与创作后,为了提升戏曲和小说在贵族文人中的接受度,他们有意识地引入了骈文这一文类。骈文的使用不仅使得戏曲唱词和小说描写更加典雅,也适应了贵族文人的审美需求。
骈文作为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文类,以其精美的辞藻和富有韵律的形式,对诗词曲赋和小说产生了重要的渗透影响。它使得这些文体在文辞上更加典雅,具有了新的特点。从戏剧到小说,骈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文学的装饰,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作者莫道才,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