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部分地区已达重旱特旱
截至2025年3月30日,安徽省部分地区旱情严峻,已发展至重旱至特旱等级。受灾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淮淮北、池州等区域。下面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受灾区域及旱情特征
1. 沿淮淮北地区
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等地自2024年5月起持续干旱,至6月中旬,已有多个县市达到特旱等级。这些地区自入汛以来至6月14日,平均降水量仅21.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83%,长时间无有效降水导致干旱加剧。伴随高温天气,局部地区最高气温突破40℃,加剧了旱情的严重性。
2. 池州市
池州市自2024年12月14日至2025年1月22日连续40天未出现显著降水,平均降水量仅为20.5毫米,较常年偏少80%,达到气象特旱等级。这一区域的干旱主要归因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导致副热带高压偏强,水汽输送不足。
二、应对措施
面对严重的旱情,安徽省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
1. 应急响应与人工干预
安徽省气象局于2024年6月14日启动干旱Ⅳ级应急响应。淮北、阜阳等地通过地面增雨作业发射、燃气炮等手段进行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池州气象部门也加强了监测,并尝试人工增雨,但受云层条件限制,效果有限。
2. 水利工程调水
为了保障沿淮淮北地区的用水需求,启动了淮水北调工程,向宿州、淮北等地供水。引江济淮工程也被启动,以调节水资源分布,缓解旱情。
三、影响与挑战
此次旱情给安徽省带来了诸多影响和挑战:
1. 皖北夏种受阻
由于干旱,土壤水分不足,导致皖北地区夏种困难。为了抢种,部分地区投入了万台农机。
2. 统筹防汛抗旱
2024年6月下旬,安徽出现了“南涝北旱”的局面,沿江江南地区暴雨频发,而皖北地区仍面临干旱。需要统筹防汛和抗旱工作,确保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正常进行。
当前旱情的发展受气候异常和区域降水分布不均的影响,需持续关注气象变化,并评估应急措施的成效,以便及时采取进一步措施应对。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对安徽人民团结和坚韧精神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