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何为想杀关羽:张飞古城欲杀关羽的真正原
在历史的洪流中,关羽的形象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一副对联,恰如其分地评价了他的复杂性格:“匹马斩敌,偏师擒将,威武震三军,爵号亭侯无愧;徐州降孟德,南郡失守,头颅行万里,封称大帝难消”。在众多的关帝庙里,人们更多地传颂他的武艺功勋、德行操守、忠贞刚烈,以及义薄云天的光辉形象。但关羽的投降经历,却与他的神灵形象形成了一种鲜明的矛盾。
一出京剧《古城会》演绎了这段故事。关羽因降曹而遭到拒绝和猜疑,一时间众叛亲离。在这个纷争的时代,诸侯混战,盗贼蜂起,背叛或投降似乎成为了常态。像吕布这样的猛将,也曾两次背叛旧主,人们对此似乎并不奇怪。张飞对吕布的责备虽严厉,但也揭示了这个时代的现实和残酷。
关羽投降的污点也一直为人所诟病。在那个年代,变换阵营似乎家常便饭。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许多都是从对立阵营投降而来的。张飞欲杀关羽,正是因为他背离了结义之情。如果没有结义的情分,或许张飞就不会如此耿耿于怀。关羽降曹后,虽然遭遇了一些质疑和排斥,但大部分将领仍对他敬服。只有一个例外——蔡阳,他最终被关羽以刀为祭和解了恩怨。
种种迹象表明,在那个时代或者更晚的年代里,放下武器投降或背叛原先的主子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事。在西方观念中,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缴枪投降被视为正常行为。然而在中国古代社会末期,人们开始极端重视气节和忠诚。对于关羽的投降行为,一些人认为是一种背叛行为。因此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面临了困境。为了维护关羽的正面形象他选择了一个降汉不降曹的借口但实际上汉即操操即汉两者并无区别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总的来说关羽的形象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存在他既有英勇善战的一面也有投降的经历这构成了他复杂而多面的人格特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价值观的变迁。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全面和客观的态度看待关羽的形象不应过分夸大或歪曲他的事迹而应关注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