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东汉的汉和帝开始,为何每一任皇帝均为幼年
自远古的帝制时代开始,皇位继承一直是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话题。而在东汉王朝,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尤为引人注目:未满十六岁的皇帝竟多达九人,占据总数之四分之三。这一现象成为了东汉政治的一大独特现象,被历史记载下来并引人深思。
回溯至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开创帝制之时,他便确立了“父传子,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这一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几乎每一个朝代都出现过幼帝的现象。以东汉最为显著。从光武中兴到汉献帝被废,历经十二帝,凡一百九十六年,其中未满十六岁的皇帝数量惊人。
东汉的皇位继承制度虽然源于秦朝,但在东汉时期已经日臻完善。这一制度将储君的范围限定在皇帝的子嗣中,使得幼帝即位的概率大大增加。除了光武帝、明帝和献帝之外,其余皇帝的寿命都不长,多数都遵循“父传子,家天下”的原则。由于皇帝们结婚较早,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过度纵欲无疑会影响自身的健康,使后代多体质孱弱而夭折。再加上宫廷争宠、废立之争以及医疗技术的落后,能成年的皇子本来就不多,皇储的选择范围更是有限。
东汉的先帝们大多早逝,因此能存活下来的皇子年龄必然偏小。为了延续皇室血脉,必须要立刻选取新的皇帝。这就导致了东汉多次出现幼帝即位的情况,这是封建制度无法避免的痼疾。东汉皇帝多幼还有一个偶然的原因:与皇帝大多短命相反,他们的母后或皇后却都长寿,且“主少母壮”。在皇帝年幼或皇嗣中断时,皇后可以监护人的身份监督、选立嗣位人。有些太后为了满足自身的权欲,还废长立幼。这种情况使得后宫干政的局面愈演愈烈,成为汉朝皇后制度乃至后宫制度不成熟的一个缩影。这种现象也是封建地主阶级不断后宫制度的必然结果,对后世完善后宫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时期的幼帝现象是封建制度下的产物。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皇位继承制度的局限以及后宫干政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现象成为了东汉政治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