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被荆轲刺杀时,为什么没有侍卫去救他?
历史的惊涛骇浪:荆轲刺秦王背后的故事
各位朋友,提起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不仅是历史上的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更是一幅画廊中的壮丽画面。那悲壮的歌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至今还回响在我们的耳边。勇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世人惊叹不已。在惊叹与叹息之余,我们不禁心生疑惑:荆轲行刺之时,嬴政为何惊慌失措到要绕柱而逃?他的侍卫亲兵又身在何处?
故事发生在《战国策·荆苛刺秦王》的记载中。当时,荆轲代表燕国前来诈降,与秦武阳一同手捧樊於期的头函和燕国地图敬献秦王。秦王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为可以不动一兵一卒就轻松夺取燕国千里之地。在这样的诱惑下,连征战无数、疆域辽阔的嬴政也不禁为之动摇。他盛装出席,以国礼接待荆轲。
就在荆轲与秦武阳带着樊於期的头函和地图进入殿堂,并得到嬴政许可的那一刻,荆轲突然发起攻击。由于隔着案台,荆轲一刺并未得手。秦王大惊,猛地后退,一下子扯断了荆轲抓着的袖子。嬴政想要拔出身边的佩剑,但由于事发突然,行动失措,剑太长而无法拔出。
荆轲眼见未能刺中嬴政,便开始在殿上追击。此时的嬴政在殿上逃窜,如同被猫追咬的老鼠一样狼狈。而那些站在下面的大臣和侍卫们却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上前帮忙。难道他们都是贪生怕死之辈?就不怕不救秦王而被杀头吗?
事实上,他们都并非贪生怕死,而是因为秦国的法律严格规定:“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也就是说,大臣们上殿议事时不能携带兵器,而侍卫们必须在殿下持兵器等候,没有得到秦王的命令不得擅自上前。在荆轲追杀秦王时,由于秦王只顾逃命,没有时间和机会召唤侍卫,所以大家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焦急万分却不敢上前施救。
这一事件的背后反映了秦国法律的严格性。在万分紧急的时刻,法律的执行依然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变通或轻视。这也显示了嬴政统一六国、一统天下的背后原因之一是法律的严格执行。这种严格性不仅体现在法律上,也体现在军纪上。秦国的军队在战场上只有前进的勇气,没有后退的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