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的三晋之国指的是哪些国家?为何是韩
今天,风趣网为您带来一篇关于三晋之国的历史文章,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个古老国家的风云历程。
原为六卿的晋国,在公元前453年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赵、韩、魏三家在“晋阳之战”中击败了执政的智氏。此后,三家瓜分了晋国。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了赵、韩、魏三家的诸侯地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因赵、韩、魏均由春秋大国“晋国”分裂而来,因此在《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中,都将三国合称“三晋”。
晋国的衰落,要从其实行的分封制说起。周朝时期,周天子将天下分封给宗室和功臣,建立诸侯国代为统治。而晋国的“之乱”卿崛起,是这一制度下的必然产物。
春秋末期,随着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加剧,公室和卿大夫的实力开始壮大。而在晋国,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卿大夫取代诸侯,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这就是“代齐”和晋国的“三家分晋”。
晋国之所以会被赵、韩、魏三家取代,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晋献公时期的“骊姬之乱”。这场动乱导致原本可成为公室屏障和支持力的宗族势力大损,而执政的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使得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
到了春秋末期,随着范氏、中行氏两家的衰弱被灭,晋国便只剩下了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后,为了恢复晋国霸业,提出由四大公卿各自献出一个万户城邑给国君,以增加公室的实力。赵襄子却坚定地拒绝了这一要求。为了惩罚赵氏,晋公在智伯瑶的建议下,令智伯瑶和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合兵围攻晋阳,引发了“晋阳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赵氏虽然抵挡不住三家联军的进攻,但他们却成功策反了韩、魏两家,导致联军内部反戈一击,最终智伯瑶兵败身亡。此后,韩、赵、魏三家联手瓜分了智氏家族的土地和封邑。此后不久,晋国的土地几乎被三家瓜分一空。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赵、魏、、韩三国诸侯地位,名义上承认了他们的独立地位。从此,“三晋”之名正式诞生。然而此后不久,“三家分晋”的故事以赵国夺取晋国的端氏为终结标志,最终晋国彻底灭亡。这段历史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三晋”的故事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