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何没有先解决契丹问题?
今天,奇秘网带来的一篇关于契丹与柴荣的文章,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场历史的迷雾之中。历史,有时候对于某些人来说,就像一个巨大的玩笑。周武帝和柴荣,这两位历史人物,他们的遭遇就如同这个玩笑的注脚。
宇文邕时期,他已经平定了北方,然而却在北征突厥时因病离世,错过了统一全国的良机。周世宗柴荣,同样壮志未酬身先死,他在位期间采纳了王朴的《平边策》,并立志“十年平天下”。他北挫契丹夺取了十六州中的三州,南征又打击了南唐的势力。命运似乎并未眷顾这位英雄,仅仅在位六年,他便离世了。
柴荣的离世,使得赵匡胤得以夺取后周的江山。赵匡胤却选择了与柴荣不同的道路,他主张先南后北,先平定南方再解决契丹问题。这是为何呢?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柴荣时期是契丹大辽最为衰弱的两个时期之一。此时的契丹由主持大局的辽穆宗掌握朝政,但他的统治方式让人堪忧。他爱喝酒不爱女色,一喝酒就撒酒疯然后睡觉,导致辽国朝政日益衰败。这样的局面下,柴荣意识到机会来了,只需趁虚而入就能一举夺下幽云十六州。一旦有了这块屏障,就能避免辽国铁骑的威胁。于是,周世宗柴荣发动了北伐战争,夺得了幽云十六州的三州之地。
历史并未按照柴荣的计划发展。周世宗在北伐之时病逝,不久赵匡胤就发动了“陈桥兵变”。赵匡胤的性格与柴荣不同,他更为稳重。他采取的是先软后硬的策略,先解决南方的软柿子,再回头对付北方的硬骨头。当他准备回头解决契丹之时,已经来不及了。此时的契丹出现了明主辽景宗和他的妻子,他们提拔贤才,让宋朝君臣感到胆寒。
赵匡胤在明君贤臣的契丹面前,想要拿下幽云十六州显然不明智。他试图用钱赎回幽云十六州的想法也未能实施就离世了。之后的赵太宗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北宋的精锐损失殆尽。这也注定了北宋之后的被动挨打的局面。
回顾历史,我们不禁为这些英雄们的命运感叹。历史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他们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的决策、他们的行动,都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而我们今天所读到的这些故事,正是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让我们在感叹中思考,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