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不荐鲍叔牙接替相位原因:太清白廉正
与子贡“贤者”的标准时,提及了齐国的鲍叔和郑国的子皮。子贡不解为何只提及鲍叔而不提管仲的荐贤之举。孔子反问,是重视贤者的内在品质,还是仅仅看重他们的功绩?子贡回答重视内在品质,孔子便提到鲍叔推荐管仲的事迹,而管仲也曾举荐过其他贤者。
在《说苑》中,我们得知鲍叔曾向齐桓公推荐过管仲,而管仲的贤能不仅仅体现在外交方面。管仲作为齐国宰相仅三个月,便与齐桓公一同评议百官,并一口气举荐了五位贤者。这五人各具特色,分别在农业、军事、司法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其中,隰朋因其礼仪娴熟、言辞得体而被举荐为外交官;宁戚因其擅长农业管理,能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粮食产量而被推荐负责农业;王子城父的军事才能使他成为大司马,能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宾胥无的公正司法使他成为大司理,能够明辨是非、公正审判;而鲍叔因其直言不讳、不畏权贵被管仲举荐为大谏。
在孔子看来,管仲的这些荐贤之举或许只是他作为宰相的职责所在。当管仲病重时,齐桓公询问谁能接替他的相位,管仲却推荐了隰朋而非鲍叔。这其中包含了管仲对人才任用的深思熟虑。尽管鲍叔曾举荐他,使他的才华得以施展,但管仲认为鲍叔的性格过于刚直,眼里容不得沙子,不适合担任宰相职务。而隰朋则公私分明,能宽容他人的缺陷与过失,且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因此被管仲认为更适合接任相位。
管仲的举荐标准并非基于私恩,而是从大局出发,考察人才是否胜任。他的这种公仆精神和对人才的敏锐洞察,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反观孔子提出的“进贤为贤”与“用力为贤”,其实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发掘并任用有才能的人,而非仅仅看重表面的功绩。鲍叔因举荐管仲而被千古流传,不仅因为管仲本身的才华,更因为鲍叔的举荐使管仲得以施展才华,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如果管仲如隰朋一般默默无闻,那么鲍叔的进贤之举是否还能被历史铭记呢?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