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曹爽为何没有反抗?
三国时期的某个转折年——正始十年,发生了一件足以震动整个天下的事件。这场事件,由司马懿在隐忍多年后,借着高平陵的契机,一手发动。那天,正是曹魏的儿子曹爽陪同其兄弟前往祭拜陵墓的日子。当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城外的高平陵时,司马懿果断出手,控制了京城。
曹爽兄弟未曾料到司马懿的突然袭击,他们陷入了混乱和恐慌之中。在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解除曹爽大将军职务的命令面前,曹爽并未反抗,反而轻易放弃了手中的兵权。不久后,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及其同党诛灭三族。
为何曹爽会如此轻易地放弃抵抗?这与他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的软弱和缺乏决断力使他在这场决定性的政变中失去了优势。当时,司马懿控制了京城,占据了武库,并部署军队在洛水浮桥,以防外敌进攻。他还派人向曹爽发出誓言,不会杀他,只要交出兵权便可。在这样的情境下,曹爽选择了投降。
当时的大司农桓范逃离平昌门,向曹爽报信并建议他带着皇帝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一起讨伐司马懿。曹爽却没有采纳这一建议。桓范的忠告和曹爽的无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桓范的泪水和无奈反映了他的痛心和对曹爽的不满:“曹真是个大英雄,怎么生的儿子如此窝囊?”
《三国志》中的记载揭示了桓范的努力和曹爽的犹豫不决。司马懿对曹爽的决策胸有成竹,因为他早就看准了曹爽的性格弱点。当桓范逃走报信时,很多人都在担心,但司马懿却淡定自若。他的预言最终成真,曹爽没有采纳桓范的正确建议,最终乖乖地向司马懿投降。
曹爽的投降使他成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司马懿先围困曹爽府邸,然后以谋反罪将曹爽及其所有党羽一网打尽。至此,司马懿完全篡夺了曹魏的大权。
回顾整个过程,曹爽之所以被杀,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性格缺陷。如果他能够果断地采取行动,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天下兵马勤王,那么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曹爽的软弱和缺乏决断力成为了他的致命弱点,使他在这场决定性的政变中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