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后为什么思想趋于保守 唐宋的差别是怎
唐宋思想演变:从开放到保守的背后原因
唐朝,那个被热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带回到我们视野中的盛世,被许多人视为古代封建社会最为开放、自由的朝代。当我们从唐朝过渡到宋朝,却发现思想风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变得更为保守。那么,这一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

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涉及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这一时期的服饰,雍容华贵,装饰富丽堂皇,风格开放自由。唐朝女子的服饰风格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喜欢着男装,穿胡服,袒胸风格盛行。唐朝对于女德的观念也较为宽松,女子改嫁之事并不罕见。
宋朝的思想保守这一说法却存在争议。虽然宋朝有女子相扑等看似开放的活动,但名臣司马光对此持反对态度,并上奏折反对。最终,女子相扑在宋朝销声匿迹。宋朝女子非常重视“贞节”,改嫁会受到社会指责。普通人也重视名誉和“气节”,甚至“气节重于生命”的观念广泛流传。宋朝的服饰也趋于保守,变得拘谨,且在服饰质地上也主张简朴。
那么,为什么唐宋思想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融合的程度。唐朝的统治者大多有胡人血统,如李世民,他的家族与少数民族通婚的情况极为常见。胡人的文化对唐朝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其开放风格的形成。
而宋朝的民族融合大多是通过战争的途径,伴随着屈辱与妥协。宋朝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朝野上下对北方人深感敌意,对其文化更是抵触。比如,《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宋人对胡人文化的抵触情绪强烈,喜好胡人服饰者甚至会被视为通敌,受到严厉惩罚。程朱理学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也在宋朝出现,使得思想更加保守僵化。
唐宋两朝思想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形成是多方面的。虽然宋朝相对于唐朝思想趋于保守,但这种变化不能简单地概括为退步。民族融合的程度、战争的影响以及程朱理学的兴起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历史演变过程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思想差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程朱理学倡导的明理见性,其初衷是唤醒人们的理智,避免被私欲所蒙蔽。这一思想本身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程朱之后的理学家们却将这一思想逐渐僵化,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与自由。这种趋势使得宋朝的思想氛围愈发保守。
北宋的灭亡,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金军的铁蹄踏破都城,掳走二帝,这一耻辱性的失败,让宋朝人民痛定思痛。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气节”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信念与尊严。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与宋朝的外部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唐朝时期,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国际交流繁荣,唐朝的开放包容为其赢得了强大的国力和稳定的国际环境。相比之下,宋朝虽然经济文化繁荣,但在军事上面临着诸多挑战。北宋灭亡后,南宋更是偏安一隅,面临着生存的挑战。宋朝在思想上追求高度统一,以应对外部威胁。崖山上十万军民跳海殉国的壮烈场面,便是这一背景下的体现。
思想从唐朝的开放到宋朝的保守,并非是一种退步,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转变背后,隐藏着民族融合程度、统治者成分、国家外部环境和思想环境的共同影响。宋朝在应对内外挑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既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也体现了对现实的回应。
在深入探究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我们也应看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程朱理学的影响,以及宋朝思想的转变,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对于我们理解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