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时期的两大救国良策分别是谁提出来的?为
明朝的两大政策:因粮与清屯充饷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朝作为上下承的朝代,经历了许多波折与变迁。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其中两项重要的政策:因粮与清屯充饷。跟随风趣网的小编一起,回溯历史,探寻这两大政策的由来与终结。
一、“因粮”变“均输”
在崇祯年间,明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困境。崇祯帝焦虑于缺钱缺粮的窘迫境地,而民间百姓则饱受饥荒之苦。当时的朝廷,对富有的官绅们加征粮食税的想法逐渐成形。这便是“因粮”政策的诞生。这一政策对富人进行加征,而对普通农户则不加征赋税。卢象升作为宣大总督,曾大力推行此政策,一度解决了军队用粮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因粮”政策逐渐演变为“均输”,也就是不分贫富,全面加征,导致了农民起义势力的暴涨。这一转变,无疑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二、“清屯充饷”的无奈落幕
明朝末期,随着卫所制度的崩溃,军队的粮饷问题日益严重。孙传庭在缺粮少兵的困境下,提出了“清屯充饷”的措施。他收回了军队屯田,将屯田所得全部用于军队粮饷。孙传庭高举“祖制”大旗,以铁血手腕清理军屯,收回了大量军屯土地,并清理出巨额钱粮。他用这些钱粮重新招募士兵,组建出勇猛无比的秦兵,一度将闯军逼入绝境。得罪满朝文武的孙传庭最终落入了陷阱,“清屯充饷”政策也宣告失败。
这两位能臣干将卢象升和孙传庭因为这两项政策得罪了众多官绅最终落得了悲惨下场这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残酷与无情。
总的来说明朝的因粮与清屯充饷两大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朝廷的困境但也触动了官绅们的利益最终导致了政策的失败和两位能臣的悲剧下场。这一段历史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社会变革的艰难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推行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平衡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