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趣闻:宋朝的姑娘为何个个都出嫁难?
在遥远的九百年前,那时的婚恋背景笼罩着一层特殊的色彩。我们深入几个宋朝的例子,揭示那个时代的姑娘出嫁背后的故事。
让我们关注范仲淹家族的族规。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发家后对整个家族有着全面的照顾。他不仅资助家族中的各类红白喜事,还特地制定了关于彩礼和嫁妆的规矩。他规定,族里的男孩娶亲,彩礼标准是20贯;而女孩出嫁,嫁妆则需达到30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想象一下,一贯就相当于现在的0元,那么20贯便是8万元,30贯则是12万元。这意味着在范仲淹的家族里,男孩娶亲需要支付近现代的8万元彩礼,而女孩出嫁则需准备近现代的12万元嫁妆。这样的经济压力,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
接下来,我们看苏辙嫁女的例子。苏辙,作为北宋文豪苏轼的弟弟,他的女儿出嫁时,他为了筹备嫁妆,甚至卖掉了在河南新乡的一块肥沃土地。他拿出了九千四百缗,即相当于近现代的282万元。这样的巨资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几乎是一场倾家荡产的挑战。苏辙甚至在日记里感慨:“破家嫁女。”
再来看袁采的观点。袁采作为一个处理过众多婚姻民事纠纷的人,他建议家庭要为女儿的嫁妆早早做准备。这反映出在那个时代,为女儿准备嫁妆是家庭的重要任务,而相比之下,为儿子准备彩礼的压力则小得多。
我们平心而论,像范仲淹、苏辙这样的家庭,给出的嫁妆标准自然高于普通百姓。但即便在富裕的家庭中,仍有不少家庭因为拿不出足够的钱来置办嫁妆,而不得不让女儿一直待字闺中。南宋初年的四川华成县县令侯可曾发现,他的治下竟有几百个因无法拿出高额嫁妆而未能出嫁的老姑娘。这些姑娘并非因为相貌问题而嫁不出去,而是因为当时的婚姻习俗要求女方家庭必须承担高额的嫁妆费用。
这些例子生动描绘了宋朝时期女性在婚恋中的不易,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与文化背景对婚姻习俗的影响。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历史,更让我们思考现代社会中性别平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