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婚书是什么?唐朝婚书的格式与规定

奇闻异事 2025-06-02 20:30www.178767.com奇闻异事

婚书,又称锦书或鸳鸯谱,在现代我们称之为结婚证。对于热衷于了解历史文化的读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证书,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厚历史背景的古老传统。

在古代,每一对夫妻的婚书都是朝廷制定的格式,一式两份,男方持有《答婚书》,女方持有《通婚书》。《通婚书》由婆家郑重地送到娘家,而《答婚书》则由娘家回应,再送往婆家。交换这两份婚书后,一对恋人便成为了法律所保护的眷属。

《通婚书》的格式充满了古雅的色彩,其内容详尽而有序,不仅表达了家长对新婚的祝福,还详细说明了新郎的情况以及求婚的意愿。而在《答婚书》中,女方家长也会以类似的方式回应,并详细说明新娘的情况。这两份婚书都是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书,朝廷对其书写格式有着严格的规定。

古代的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婚书》必须在有父母之命以及两位以上媒人见证的情况下,才具有法律效力。女方父母如果不同意婚事,便会退回《通婚书》,若同意,则会接纳并回以《答婚书》。

《通婚书》与《答婚书》的核心内容严格按照朝廷规定的格式书写,其中包括新郎新娘的排行、年龄以及婚姻状况。在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下,正妻的地位尤为重要,其嫡庶、年龄及婚配情况都会在婚书中明确写出。

唐朝律法对于婚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它严格规定了婚书的书写内容及格式。若有人冒充嫡子、年龄不实或隐瞒婚姻状况,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正妻的地位更是受到法律的巩固,她对小妾拥有绝对的支配权,甚至可以决定丈夫是否能纳妾。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男人并不能随意休妻,除非正妻犯下七出之条,并且还不能犯“三不出”之条。休妻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需要取得娘家人的同意,并有娘家人接收才行。

婚书不仅给了新娘唯一性、排他性的正妻嫡母地位,更是古代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妻和妾的最大区别。一纸婚书,便是正妻身份的最好证明。例如,尉迟敬德的正妻苏妩病逝后,他虽发迹再娶填房夫人,但陪其下葬的仍是原妻苏妩。这足以看出正妻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婚书的法律效力。

古代的婚书不仅是新婚的见证,更是法律、文化、社会制度的综合体现。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姻观念、法律意识和家庭结构,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古代的婚姻制度虽然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婚书的重要性与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是不容忽视的。在历史的进程中,尽管许多习俗和文化逐渐消失或改变,但婚书这一传统却依然被保留下来,成为我们珍视的文化遗产之一。为了让娘家接纳并同意接收,男人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诚意和责任感。他必须将嫁妆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娘家,并妥善安排妻子的后半生生活。为此,他需要准备一笔丰厚的田产和财物作为保障。这样一来,休妻的代价将比娶妻时的花费还要高昂,许多男人因此不敢轻易离婚。

接下来,我们讲述“三不出之条”的第二条:“与更丧三年者,不出”。正妻在公公婆婆身边伺候,并且守孝三年,这是她的责任和孝道。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丈夫都不能以此为借口休妻。在古人看来,正妻尽管不是由公公婆婆抚养长大,但她所尽的孝道已经是一种最大的报答和感恩。这样的儿媳妇,无论犯了什么错误,都没有被扫地出门的理由。

再来看“三不出之条”的第三条:“娶时贫贱出时贵,不出”。正妻在丈夫贫贱时便跟随他,共同度过艰难的日子。当丈夫终于飞黄腾达后,却想因追求年轻貌美的伴侣而遗弃原配。《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娶时贫贱出时贵,不出”,这意味着在丈夫成功之后,他不能随意更子。

尽管《唐律疏议》规定了“三不出”的原则,但也兼顾了丈夫的利益。如果妻子背叛丈夫,与其他男人有不当关系,那么“三不出”的保护将失效。在唐朝,交换了《通婚书》和《答婚书》的夫妻间,只要妻子保持忠诚,基本上就能稳固她的正妻地位。即便因犯重大错误而被休,她也能得到保障后半生生活的财物。唐朝的《通婚书》对于正妻权利的保护甚至比现代社会的《结婚证》还要有力。这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旨在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确保夫妻间的忠诚与责任得到平衡。

上一篇:带双耳刀字旁的字有哪些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