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生:在小镇为留守儿童运筹人生
李运生:在小镇为留守儿童奉献人生大爱
每逢周末,湖北襄阳襄州区峪山镇峪山村的二十多名留守孩子都会来到李运生老人的院子,那里有一个温馨的校外辅导站。在这里,85岁的李运生爷爷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义务陪伴孩子们上课、游戏。

这位充满爱心的老人,名叫李运生。早在1992年,他就决定在自家设立辅导站,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免费帮助留守儿童学习。最近,李运生光荣上榜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
虽然身体残疾,但李运生坚守了25年,让千余名孩子在这里受益。在他的带动下,类似的家庭式校外义务辅导站在峪山镇已经建立了十个。今天,让我们一同探访这个辅导站背后的感人故事。
辅导站坐落在峪山村路边,李运生自家的院内。两间灰白色的平房分别是教室和图书室。在这个朴素的环境中,墙上的“俭、信、礼、学、孝”几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教室内,淡黄色的课桌椅一尘不染,整齐有序。院内还设有两张乒乓球台,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课余活动。
李运生的故事要从他的童年讲起。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从事私塾教育的家庭,1950年开始在村小学任教。1973年的一次意外,让他失去了左眼和左臂。虽然身体遭受重创,但李运生的教育梦想从未熄灭。
1982年,考虑到身体原因,李运生提前退休。但他并没有离开教育,而是提出担任镇小学和中学校的外辅导员,每学期为学生们讲授德育课程。
李运生的爱人韩心芝喜欢种花,为了贴补家用,李运生有时会去街上卖花。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开始有村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一次卖花时,李运生听到几位退休教师谈论一个问题:周末和寒暑假,孩子们脱离了学校,家长不在家,容易发生危险。
这个谈话触动了李运生。“为什么不办个家庭辅导站?”他想,如果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愉快的学习场所,家长也能更放心。这个想法得到了同是退休教师的韩心芝的支持。
两人拿出积蓄的1000多元退休金,又卖掉了院里的老树,凑了3000多元钱,购买了学习用品。当年暑假,李运生的家庭义务辅导站正式开张。附近的家长们纷纷送来孩子。从那时起至今辅导站先后陪伴了千余名孩子的童年时光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周末和寒暑假时光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有的甚至走进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名牌大学的校门李运生已成为当地的知名人物,荣获了“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湖北省自强模范”和“第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他的努力和付出,让孩子们的茁壮成长和辉煌成就成为他最大的骄傲。
樊俊勇,一个以658分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的优秀学子,至今难以忘怀1999年至2005年间的那段日子。那时,他的父母前往广东打工,留下年幼的他在老家。因年纪尚小,樊俊勇对学习缺乏兴趣,直到李运生带着新书包、书籍和文具来到他的家中。在李运生的辅导站,樊俊勇发现不仅有众多同龄小伙伴一起学习,还能一起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李运生和韩奶奶对他的关爱让他倍感温暖。6年的时间,每逢假期,樊俊勇都会自觉前往辅导站学习,直至初中毕业。
李运生的辅导站不仅为樊俊勇提供了学习的平台,还为其他孩子带来了希望和温暖。学生张义因下肢瘫痪,从一年级开始就来到辅导站学习。李运生发动全站的孩子成立帮扶小组,轮流背他上学、放学。在他的努力下,张义得以拥有了一辆手摇车,得以继续上学。还有学生梅成,从7岁起就在辅导站学习,直到考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博士。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他都会深深感谢李运生的悉心教导。
刚上初中的刘佳琳,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来到辅导站学习。她最喜欢听李运生讲述的抗战故事和村里大学生的求学经历。对于李运生来说,和孩子们在一起是最开心的时光。尽管他身体有缺陷,但看到孩子们在这里有所收获、玩得开心,他的皱纹就会舒展,神采也会飞扬。
李运生的院子里,花草繁盛。这些花草对他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它们的存在见证了辅导站的成长和孩子们的进步。20多年来,1000多名学生在站里免费获得学习用品。李运生与老伴的退休金全部用于购买图书和学习资料。为了支持他的事业,韩心芝经常贩卖花草、鞋垫,以补贴家用。
李运生的努力并未白费,他的事迹在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带动下,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成为了当地的风尚。许多退休职工和教师纷纷自发办起校外义务辅导站,开展各种辅导活动。全镇90多名退休老干部也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中。这些辅导站得到了各级团组织、妇联及当地部门的支持,教具、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更重要的是,寒暑假期间,许多从辅导站走出的大学生都会回到家乡,义务为村里的弟弟妹妹们上课,将爱心传递下去。
李运生和他的事迹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点燃了星星之火,让关爱和教育的力量不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