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的名胜古迹 鄂伦春族风景如画
探寻神秘的仙人柱与鄂伦春自治旗的冰川遗迹
在黑龙江的广袤土地上,呼玛、逊克、黑河、塔河、嘉荫等地,鄂伦春人以其游猎的生活方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他们随着季节的变迁而迁徙,每到一处有水有柴且动物繁多的区域,便会搭建起临时的居所——仙人柱。这仙人柱,又被称为撮罗子,是以桦木杆子为支架,覆盖上桦树皮或兽皮,搭建而成的圆锥形木架。每一座仙人柱可住六人,内部设计巧妙,三面为床,一面为门,中央设火坑,上方悬挂着带耳的小铁锅。屋顶的小孔则用于排烟和空气流通。
到了20世纪50年代,鄂伦春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定居,用木头建造起正方形的房屋,仍使用桦树皮作为覆盖。房内,一面为门,三面设有木杆搭炕床,虽类似传统的炕,但不生火。床上则铺着桦皮或兽皮,房间一角设有锅台,供烹饪之用。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鄂伦春自治旗,我们发现了一片第四纪冰川遗迹。经过专家实地考察,这里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纬度最高、相对高度最高的冰臼群所在地,以及规模最大的冰石河、最大的花岗岩基岩洞——嘎仙洞等冰川遗迹。这些发现证实了鄂伦春自治旗及大兴安岭地区在距今2百万至3百万年的第四纪冰川早期曾发生大规模的古冰川运动。这一发现也结束了地质学术界关于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是否经历第四纪冰川运动问题的争论。
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嫩江西岸,拥有广阔的森林和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200多条河流及大量涵水、涵冰湿地,也是嫩江的主要水源地。这片土地的历史悠久,1951年4月7日成立的鄂伦春自治旗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也是拓跋鲜卑人的发祥地。位于旗所在地阿里河西9公里处的祖庙嘎仙洞内,洞壁上刻有公元443年北魏太武拓跋焘派大臣祭祖的石刻铭文,见证了这一历史地位。这片神秘而富有历史底蕴的土地,等待着你的探索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