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海底的搬家故事
从大洋中脊到海底“玫瑰花园”:海底黑烟囱与热液生态的奇妙之旅
深海之下,隐藏着一片令人惊叹的神秘之地——大洋中脊。这是一座巨大的山脉,位于海洋深处,同时也是新的海洋地壳诞生的摇篮。在这里,灼热的岩浆从地幔深处涌出,逐渐冷却并与周围软化的岩石结合,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挤压周围的地壳,向外扩张,最终在板块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洋壳在大洋中脊诞生,在板块的激烈碰撞中消逝,不断循环再生。

全球大洋中脊的分布位置图揭示了这一巨大地形结构的全面面貌(来源:USGS)。伴随着大洋中脊的,是众多海山,有时这些火山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尽管大洋中脊如此巨大,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才通过大量的海洋调查对其有了全面的认识。
在这庞大的地质奇观之中,有一种特殊的地质结构引人注目——热液出口。它类似于陆地上的温泉,是冷海水与热岩石反应后形成的富含矿物质的高温水。这些热液在洋壳顶部喷出,与冰冷的海水相遇,冷却过程中矿物析出并沉淀在喷出口四周,形成了高低错落、类似烟囱的结构。若热液中富含金属离子和硫离子,当其与冷海水混合时,黑色的金属硫化物迅速沉淀,形成“黑烟囱”;若热液温度稍低、流速较小并富含硅离子和钙离子,则会形成冒出二氧化硅和石膏的“白烟囱”。
在这片被阳光遗忘的深海角落,不仅存在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地质奇观,还有一类神奇的热液生态圈。1977年,世界著名的载人潜水器阿尔文号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洋中脊考察时,意外发现了这一生机勃勃的生物群落。在这里,微生物、贝类、蟹、鱼、虾等各类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特别是那片红白相间的如同盛开玫瑰般的美景,被科学家们命名为“玫瑰花园”。
玫瑰花园中的主角之一便是美丽的管状蠕虫。它们生活在热液口附近温度为15℃至20℃的环境中(来源:WHOI),是热液生态系统中的典型代表。这些蠕虫在这片独特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存在使得这片寂寞的海底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
热液出口处的生态系统是脆弱的。热液出口的不稳定性使得这里的生物群落时常面临巨大的挑战。当发生大型喷发时,几乎所有的生物都会遭受灭顶之灾。但有趣的是,等喷发过去后,生物群落又会迅速在新的热液出口处重新出现。
对于这些生物的复苏,中尺度涡或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海洋学家们发现,这些涡旋能够帮助海底生物“搬家”,利用它们的力量迁移到新的热液出口。对于缺乏游泳能力的海底生物如管状蠕虫的幼虫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生存的契机。在寒冷的深海环境中,它们搭乘涡旋的“顺风车”,寻找新的生存之地。
探寻海底世界的神秘力量——中尺度涡旋如何成为生物迁徙的“顺风车”
在广袤的大洋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悄然影响着海底世界的神秘现象。曾经,科学家们猜测是大洋中脊附近的海流将幼虫带到了新的地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海底的海流其实非常微弱,不足以将幼虫在死亡前长途运输到数百公里外的热液出口。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微小的幼虫得以搭乘“顺风车”呢?答案可能藏在海洋中的中尺度涡旋里。
这些中尺度涡旋是海面下的巨大舞者,它们以百公里量级的水平直径在大洋中展现出凸起或下凹的壮观景象。伴随着这些涡旋,强大的海流围绕着中心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运动。如今,中尺度涡旋已成为海洋学研究的热点。它们不仅影响着海洋的热量和动量传输,还对海洋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因为随着涡旋的涌动,海水的上升和下降流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对海底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
回忆起一项在东太平洋中脊区域的研究,我们曾在关键时期布置了多个海流计和生物观测设备。观测发现,虽然平时大洋中脊附近的流场相对较弱且稳定,但有时会突然发生流速反转并显著增强。与此卫星资料捕捉到了一个巨大的中尺度涡旋经过我们的观测点。结合数值模型和观测数据,我们推测这个巨大的海面涡旋对深海产生了影响,它所引发的海流成为热液口蠕虫幼虫迁徙的“顺风车”。
除了解决热液出口生物群落的迁徙之谜,我们的研究还揭示了另一个令人惊奇的关联。在太平洋东部的中尺度涡旋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这些强大的涡旋的强度和数量都会发生变化,间接影响到海底深处的生物。这展现了地球系统的高度耦合性,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特旺特佩克地峡海湾和帕帕加约海湾产生的中尺度涡旋影响着东太平洋海隆。而我们的观测点正位于这些关键地理特征的交汇点,为我们捕捉这一神秘现象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海底世界的奥秘,也让我们对地球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