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徽亮相天安门
天安门城楼的国徽历史与传承
在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国徽不仅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更是历史的见证。每当提及国徽,我们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最近的一次国徽更换,发生在2019年10月3日,天安门城楼恢复开放之时。这次更换的国徽,是第四枚新国徽,替换了因长时间悬挂而出现开裂、剥落及自然风化现象的木质国徽。
岁月流转,国徽换新。天安门城楼自1950年以来,共经历了四次国徽的更迭。每一枚国徽,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民族的荣耀。第一枚纯松木材质的国徽,在1951年被金属材质所替代。随后的金属国徽和木质国徽,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如今,第四枚复制的木质国徽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新国徽的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了优质松木,经过一系列精心处理,如烘干、防腐、防虫及表面碳化等。结合数控机械雕刻和人工打磨技术,其尺寸精度达到了毫米级。在材质的选择上,虽然曾考虑使用金属材质,但考虑到其反光可能会影响夜景观感,并可能干扰防雷系统,最终决定沿用木质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新国徽的耐久性得到了显著提升,预计使用期至少可达50年以上,远超此前悬挂的国徽。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对于国家象征的尊重与维护,也展现了我国在工艺制作方面的卓越技艺。
国徽的复制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其图案中的“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谷穗和齿轮”,寓意深刻。天安门作为国徽的核心元素,不仅是首都的象征,更承载着中国革命传统的厚重历史。每一次国徽的更换,都是对过去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它见证了一个国家的成长与变迁,也寓意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繁荣。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凝视着那枚崭新的国徽,我们不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自豪。国徽的每一次更迭,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