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试点取消绩点
北京大学自2024年1月起,在生命科学学院开始实施一项大刀阔斧的学业评价改革试点。这场改革的重心在于摒弃了沿用了多年的绩点(GPA)排名制度,而代之以全新的“等级制”考核方式。这一变革具体表现如下:
一、等级划分新标准
课程成绩的评定将以A(85分及以上)、B(75-84分)、C(65-74分)、D(60-64分)、F(不及格)五个等级呈现,摒弃了具体的分数和绩点排名,让学术评价更加宏观而富有弹性。
二、改革目标导向清晰
1. 缓解内卷压力:通过弱化分数差异,降低学生对微小分差的过度竞争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实践、兴趣挖掘和综合素质提升上。
2. 优化评价导向:用“优秀率”和“优良率”等更宏观的评价指标替代绩点排名,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而非单一的高分追求。
三、配套措施全面跟进
针对有留学意向的学生,学院会提供专门的成绩评定方式说明文件,帮助海外高校更好地理解等级制评价体系。部分课程仍会保留百分制成绩记载,作为学业情况的参考,但不纳入综合评价,以确保改革的平稳过渡。
四、试点背景与多元评价
北大生科院副院长王世强表示,85分以上的成绩已经代表了对课程的充分掌握,无需过度追求更高的分数。这一改革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讨论。一些人表示支持,认为这有助于打破“绩点为王”的固有观念;也有一些人持保留意见,他们认为等级制仍然可能引发隐性竞争,且就业、升学等外部压力的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也在尝试类似的等级制评价方式,但多数高校仍选择保留百分制作为补充,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这一改革无疑为北大的学子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业评价方式,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教育领域对评价方式的不断和创新。期待这一改革能够真正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引导他们更加注重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