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纲是什么样的人?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金国宰相张天纲的忠烈气节
今天,奇秘网的小编将带大家走进金国汉人宰相张天纲的世界,让我们一同这位忠诚的国家公仆背后的故事。
在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钦徽二帝被俘,后宫女子被掠。这一事件不仅是中原王朝的耻辱,更是王朝的一大伤痛。直到南宋端平元年(1234),随着金朝的灭亡,南宋王朝才算解除了这块心病。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出现了一个名叫张天纲的战俘。他的话语令南宋君臣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南宋的实力并非如外界所见那般强大。在宋蒙联盟灭亡金朝的过程中,蒙古大军的南下是主要力量。金朝自南下汴梁后国力衰弱,而南宋朝廷虽然有所作为,但并非主要动因。金朝本有再度振兴的希望,但在一系列事件后,国势逐渐下滑。
张天纲,字正卿,霸州益津人,是在金朝生活的汉人。他的忠诚与决心,比起南宋来说更偏向于金朝。金朝在熙宗改制后逐步采用汉制,早已不再是原始的部落制度,而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张天纲作为至宁元年词赋进士,文采出众,史书赞美他性格宽厚正直,论议纯正。进入金朝官场后,他竭力辅佐金哀宗,赢得了哀宗的信任与倚重。
受到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张天纲,忠君爱国深入。即使在金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他依然忠心耿耿地伴随哀宗左右。当哀宗受到妖人乌古论先生的蒙蔽时,张天纲极力劝谏,以慷慨激昂的言辞使哀宗醒悟。
面对南宋朝廷的质询与拷打,张天纲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在临安被俘后,知府薛琼质问他的立场与颜面问题。面对质疑与拷问,张天纲始终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他主动求死以明志志坚如铁,但理宗并未允许。即使在供状画押时面临严刑拷打与胁迫时,“故主”二字始终被他坚守在供状上。南宋君臣对他无可奈何,他的气节令人叹服。他对“忠”的理解与实践远超许多长期接受正统儒家教育的臣子。《金史》中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金亡矣,仲德、天纲诸臣不变所守,岂愧古义士哉!”他的气节与忠诚成为后世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