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这么的重文轻武的 真的不会杀读书人吗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是否对“宋朝真的不杀读书人吗?”这一话题感到好奇呢?下面,就由风趣网小编带大家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说到宋朝,这是一个令人既爱又恨的时代。爱它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恨它的懦弱和委曲求全。但对于读书人来说,宋朝无疑是最幸福的时光。这个时代为读书人营造了无比宽松的文化氛围,对待他们也有着超乎寻常的宽容。
流传甚广的传说,有宋一朝从不杀读书人,这是真的吗?
这个传说的起源,要追溯到宋太祖赵匡胤临死前所立的三条祖训。其中第二条便是“不杀及上书言事者”,这无疑为读书人带来了极大的福利。正是这条祖训,赋予了读书人崇高的地位,也奠定了宋朝的治国基调。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这里的“读书人”和“士大夫”是有区别的。读书人是文化繁荣的群体,但要成为士大夫,读书却是唯一的途径。虽然读书人在文化上享有空前繁荣,但如果他们触犯法律,也难免受到惩罚。所以说,宋朝不杀读书人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如果一个读书人违法犯罪,法律同样会严惩不贷。
相比之下,士大夫的待遇则要好得多。他们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特权阶层,更重要的是,他们才是赵匡胤祖训中不可杀之人。事实上,宋朝的后续之君大多都能遵循这一祖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那些因为政治原因得罪的人,也能够安全地生活。而那些在政治斗争中失意的政客,也不会有生命危险,这在其他封建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那么,整个宋朝真的没有杀过士大夫吗?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宋朝对士大夫极其宽容,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谋反和叛国等动摇统治的行为,还是会严厉惩处。比如某些投降敌国的士大夫,因背叛宋朝而欺负皇室成员,最终遭到宋高宗的处死。
我认为赵匡胤祖训的本意并不是为士大夫和读书人创造特权。它的侧重点在于鼓励读书人和士大夫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说宋朝从此不杀读书人,实在是误解了祖训的本意。宋朝的宽容并非无原则的纵容,而是在保证统治稳定的前提下,为文化繁荣创造了一个宽容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