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衰败最快的专业 学好数理化也怕失业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学科如哲学、数学、历史等,都曾拥有辉煌的过去。他们如同波澜壮阔的巨轮,承载着人们的梦想和期待,破浪前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学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学,曾是许多学子的启蒙学科,是报效祖国的基石。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下,数学等基础学科备受推崇。随着经济的崛起和实用主义的盛行,专业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功利。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复杂的数字计算可以通过计算机轻松完成,日常的数学能力在高中阶段就能掌握。这使得数学专业的地位逐渐下降,变得不再那么受欢迎。
哲学的命运也如此坎坷。从浙大哲学系毕业生的数量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哲学专业的兴衰。在知识和选择都匮乏的年代,哲学是大家竞相报考的热门专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用主义的兴起,哲学专业面临着法学、新闻学等新潮专业的冲击。学生更多地关注就业和实用技能,而哲学系的毕业生则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这使得哲学专业的地位逐渐边缘化。
历史学的命运更是令人唏嘘不已。在民国时期,历史学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而备受推崇。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历史学背离了其客观记录历史的轨道。真正做学问的史学家如陈寅恪被扣上“伪科学”“假权威”的帽子。如今,历史学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虽然穿越剧、宫廷戏等节目和书籍火爆,但背后的悲凉似乎只有史学者自己明白。历史学的实用性和就业压力使得这一专业愈发被冷落。
电子商务、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则代表了新兴的社会需求和时代变迁。他们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实际需求。这些新兴专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他们的学科设置、教师水平和理论基础都远未成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国际贸易、表演艺术等专业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需求。他们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当历史的脚步逐渐远离康熙、雍正的时代,我们在追溯与探索的过程中只能望着那渐行渐远的高华背影,暗自神伤。那些遥远的辉煌岁月,仿佛只能在想象中一次次重温。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正在被发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世界。尽管它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它同样充满了机遇与潜力。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的本科就业十大红牌警告专业名单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赫然在列,警示着这个专业的就业形势严峻。我们不能忽视这个专业背后的深远影响。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已经伴随我国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尽管最初的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但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国际经济与贸易迅速崭露头角,成为热门专业。经过多次专业调整与合并,它涵盖了经济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等众多学科。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这个专业的热度更是空前高涨。
随着世界经济的波折起伏,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经历了波折。随着各高校纷纷开设此专业,虽然培养了大量的学生,但质量却令人担忧。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全球经济交流的重要桥梁。对于有志于从事这一领域的学生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他们需要不断学习、适应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这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领域永远值得我们期待和探索。让我们一起见证它的辉煌与成长,共同为它的未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