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他,串通宦官诬陷民族英雄,令人唏嘘
历史深处的一缕光芒:匡衡的荣辱兴衰之路
当我们回想起那些历史中的经典故事时,“凿壁偷光”无疑令人动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古代文人匡衡的世界,感受他的一生兴衰。
匡衡的故事广为人知,源自小学课本上的必修内容。关于他的“凿壁偷光”,史籍记载详尽:“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意味着在贫穷的年代,看书并非易事。匡衡为了求学,甚至不惜凿壁借光。他跑去给丈人打工,只为看书,不求回报。白天劳作的他,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读书。但家中没有油灯,他便利用隔壁的灯光,用水果刀扩大了墙缝,就着透进来的灯光读书。这就是被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考了九次才勉强考中丙级,成为史学掌故。尽管他的官衔不高,但他对《六经》的深厚功底赢得了众多经学家的青睐,以及皇太子的赏识。汉元帝即位后,破格提拔了他。在汉朝遭遇日蚀、洪水等灾难时,匡衡上书引经据典,劝说皇上亲贤臣、远小人、勤俭节约,深得皇上高兴。
当匡衡真正达到高位后,他逐渐从一位解经学家变成了政界的投机者。面对宦官擅权的局面,他并未站出来维护正义,反而与权臣石显交好。当忠良被陷害时,他和石显,以重罚的方式打压有功之臣陈汤和甘延寿。这一行为引起了众多大臣的不满和反对。最终,在元帝驾崩后,匡衡被其他重臣一同罢免。他的家被抄了,职务被革除,被贬为庶人。
回顾匡衡的一生,他从一个贫穷的文人逐渐崛起,最终却晚节不保。他的经历让人痛惜不已。从凿壁偷光的励志学子到权谋政客,匡衡的人生之路充满了波折和转折。他虽然有着辉煌的时刻,但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让人不禁深思权力的诱惑与人性的复杂。这一历史人物的荣辱兴衰之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