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人喜欢的银饰头饰都以什么标准为美
苗族银饰之美,尽显于大、重、多的独特艺术特征。其银饰不仅以大为美,更展现出巍峨与浩渺的壮丽景象。想象一下,佩戴者身着的苗族大银角,几乎占据身高之半,彰显着无与伦比的美学魅力。这种壮观景象不仅彰显了家庭的富裕程度,更体现了苗家姑娘的大气风范。
再来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便承受着逐渐加重的耳垂负担。她们用不断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佩戴起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这些耳环之重,有些甚至达到200克,令人惊叹。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更是讲究愈重愈好,重者甚至超过八斤,展现着她们对重量的独特追求。
在苗族银饰中,多的艺术特征同样令人瞩目。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掩住额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其组合部件之多,竟达数百,重叠繁复,美不胜收。这种追求繁复的美学原则在其他民族中也不难见到,如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身上的珠饰、贝饰等。足以见得追求繁复的以多为美并非苗族所独有。
值得一提的是,苗族银饰的大、重、多的追求从未停止。从贵州省博物馆所藏的银饰比较情况看,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更为空前。这不仅反映出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体现了他们对美的永恒追求。
与此为了解决土司制度的积弊,明清两朝的君主开始酝酿改革。土司制度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实质是间接统治。这一制度也存在许多弊病,如土官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等。为了消除这些弊端,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流官制的政治改革。改土归流政策旨在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并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这一改革标志着清朝国力的强盛和雍正帝的锐意进取。
苗族银饰以大、重、多为美,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的独特追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上的土司制度改革也反映了明清两朝君主对民族地区治理的深思熟虑和决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