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格格婚后生活除了要靠嬷嬷之外 还得要给钱
关于格格婚后生活是否靠嬷嬷指导的问题,一直是众多读者热议的焦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一话题的神秘面纱,为大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格格这一称谓,源于满语的译音,早在清朝前身的后金时期就已出现。在清朝,格格并非特指某一身份的贵族女性,而是对身份高贵女性的尊称。无论是国君还是贝勒的女儿,未嫁之时均被称为格格。如某国君的长女被称为“某某格格”,次女则称为“嫩哲格格”。那些曾抚养过帝王的侍女,亦被称为“苏麻喇额涅(母亲)格格”。
在古代的清朝,格格们的婚后生活确实需要嬷嬷的指导,而这项指导并非无偿的,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虽然格格与驸马同处一座府邸,但他们的居住并非同一居室,这意味着他们的婚姻状态是“分居”。对于驸马而言,这种生活显然是不公平的。除非被格格传唤,否则他们不能同枕共眠。
据说,要想公主格格见自己的驸马爷,必须花费大量的银钱贿赂家中的嬷嬷。如果公主不愿出这笔钱,嬷嬷会在召见的过程中百般阻挠与耻笑。这种现象使得嬷嬷得以从中牟取暴利。由于封建社会的女子普遍害羞,自己召见“宠幸”驸马就变得异常困难,因此清朝的许多格格都因寂寞抑郁而离世。
有一位格格却是例外,那就是某位帝王的大格格。这位大格格在召见驸马时也曾受到嬷嬷的阻挠,但她一生气就向皇阿玛告状。道光皇帝非常喜爱这位大格格,听她诉说后,一怒之下斥责了那位嬷嬷,并下令大格格与驸马之间的事情由他们自己做主。于是,大格格得以自由召见驸马,两人情感逐渐深厚,最终共同育有8个子女。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揭示了清朝格格婚后的生活状态,也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尽管规矩森严,但仍有格格敢于挑战传统,追求自己的幸福。她的故事鼓舞了后来的女性,敢于为自己争取平等与自由。